原发性骨关节病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等方面,综合评估后做出诊断。
1.症状:
疼痛:通常为隐匿性、间歇性和对称性,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僵硬:晨起或休息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
肿胀:关节肿胀,可伴压痛。
畸形: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内翻、膝外翻等。
2.体征:
压痛:关节周围压痛。
活动受限:关节活动度减小。
摩擦感: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
3.影像学检查:
X线:早期表现为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可出现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畸形等。
CT:可更清楚地显示骨结构的变化。
MRI:对软骨、半月板等软组织的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4.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可用于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
5.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多侵犯小关节,呈对称性、多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
骨关节炎:好发于负重关节,如膝、髋、脊柱等,X线表现为骨赘形成。
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常伴有骶髂关节病变,HLA-B27阳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骨关节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对于老年人或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评估关节功能和合并症,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关节损伤,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如果出现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