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可能与生理因素、药物副作用等非疾病因素有关,还可能由失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理因素引起。
一.非疾病因素
1.生理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间,血液容量增加,但红细胞数量并未相应增加,可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低,属于生理性改变,通常不会伴随明显的临床症状。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比如青霉素、头孢唑啉、布洛芬、吲哚美辛以及化疗药物等,可能会影响身体对铁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或直接破坏红细胞,导致贫血。
二.疾病因素
1.失血
大量失血是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直接原因。这可以是由于外伤、手术、痔疮等引起的急性失血,也可以是慢性失血,如女性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等长时间小量失血。
2.缺铁性贫血
这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缺铁会导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进而造成贫血。常见于女性、孕妇和儿童等特定人群,因为他们对铁的需求量较高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
3.再生障碍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它们的缺乏会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从而引起贫血。这类贫血在素食者、胃肠疾病患者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原因复杂多样,患者身体出现不适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及时干预,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