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一般不会自愈,需治疗,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新生婴儿和老年人居多。口腔念珠菌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假膜型、萎缩型与增生型。假膜型最多见,又称鹅口疮,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牙龈。黏膜上可见白色斑膜,不易拭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而白色斑膜迅速又生成。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药物治疗和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包括使用2%~4%碳酸氢钠溶液、0.2%氯己定溶液等进行含漱,以及使用制霉菌素甘油糊剂、咪康唑软膏等药物进行涂抹。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念珠菌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自愈,例如在身体免疫力提高、口腔卫生改善等情况下,口腔念珠菌病的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腔念珠菌病已经被治愈,患者仍需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再次感染。
此外,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接受放疗或化疗的患者等,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可能会更加困难,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总之,口腔念珠菌病一般不会自愈,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口腔卫生,以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