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围生期心肌病等,此外,高龄、多产、有心脏病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炎等也是高危因素。孕期需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分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产后也需继续密切观察心脏功能。
1.先天性心脏病:占35%~50%,居首位。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由于增加了右心的容量负荷,易诱发心力衰竭。
法洛四联症等右向左分流型先心病,由于肺循环血量减少,可引起缺氧,导致房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2.风湿性心脏病:占25%~30%,居第二位。
多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常侵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
病变可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担。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占5%~10%。
多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产后24小时内。
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间质水肿及点状出血坏死,可引起心肌损害。
4.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在妊娠最后1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
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
5.其他:如心肌炎、心肌病、心脏肿瘤等。
此外,高龄、多产、有心脏病家族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贫血、慢性肾炎等也是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高危因素。
对于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孕妇,需要在孕期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在分娩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产后应继续密切观察心脏功能,注意休息,避免母乳喂养,预防感染。
总之,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孕妇应在孕期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问题,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