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主要通过口-口、粪-口、胃-口传播,感染后可能出现口臭、胃酸、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等症状,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具体情况,检测方法主要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感染后应注意分餐、消毒、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愉悦。
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1.口-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如共用餐具、咀嚼食物后喂食、接吻等。
2.粪-口传播:Hp可存在于患者粪便中,经手或食物污染水源或环境,其他人摄入后可导致感染。
3.胃-口传播:胃内的Hp可反流到口腔,随唾液吞咽进入胃内,导致感染。
此外,Hp感染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明显高于其他家庭。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口臭:幽门螺杆菌可以在牙菌斑中生存,口腔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异味的碳化物,引起口臭。
2.胃酸:胃痛是溃疡病的典型症状,它显示了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在被消化。
3.上腹部不适、隐痛:是胃炎、溃疡病的常见症状。
4.腹胀、嗳气:这是因为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都需要治疗。以下情况需要治疗:
1.消化性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3.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
4.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
5.早期胃癌术后。
6.有胃癌家族史。
7.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8.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1.侵入性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培养等。
2.非侵入性方法:不通过胃镜检查,而是通过采集人体样本进行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等。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餐或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2.餐具定期消毒,幽门螺旋杆菌不耐高温,可通过煮沸消毒。
3.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
4.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5.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总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可以治愈的,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也有助于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