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其他治疗,具体为保温、清理呼吸道、复苏、监护,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机械通气、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纠正酸中毒、关闭动脉导管等。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其他治疗。
一般治疗:
保温:将患儿置于自控式开放式远红外保暖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左右。
清理呼吸道:在喉镜下行气管插管,用一次性吸痰管将患儿口、鼻及咽部分泌物吸出。
复苏:及时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纠正酸中毒,预防脏器损伤。
监护:持续监护心率、呼吸、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血糖等。
对症治疗:
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是新生儿I型呼吸衰竭及肺透明膜病的主要原因,补充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明显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死亡率。
抗感染:根据肺部炎症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足够的热量及液体供给,纠正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钾及酸中毒等。
其他治疗:
机械通气: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后,患儿病情仍无好转,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
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持续肺动脉高压会导致右向左分流增加,加重缺氧,可使用前列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纠正酸中毒。
关闭动脉导管:对于有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可使用布洛芬或吲哚美辛关闭动脉导管。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