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
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3周。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不同型别的出血热潜伏期不同,一般为2~3周。典型病例有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大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类似感冒、流感或上呼吸道炎症。
低血压休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常无明显间隔。
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2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低热、症状改善1至3天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发热、低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症状,这被称为“二次打击”,可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高危人群,如接触过鼠类污染物的人,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同时,预防出血热的关键是灭鼠和防鼠,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注意食品和个人卫生。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可咨询当地疾控中心或医疗机构了解接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