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内阻、肝肾阴虚、肾阳虚衰五种类型。
1.肝阳上亢型
多因恼怒、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诱发,患者血压升高,同时伴有头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2.痰湿中阻型
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等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聚成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发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痛昏蒙、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肢体沉重等症状。
3.瘀血内阻型
多因久病入络、气滞血瘀或外伤等因素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血压升高。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如刺、痛有定处、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症状。
4.肝肾阴虚型
多因年老体衰、肾精亏损或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从而引发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等症状。
5.肾阳虚衰型
多因年老体弱、肾阳不足或久病伤肾等因素导致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湿内停,上犯于心,从而引发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症状。
中医治疗高血压强调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饮食清淡、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以辅助治疗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