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15ml/min以下时,肾脏排水能力显著下降,约70%的尿毒症患者24小时尿量低于400ml(少尿),其中20%进展为无尿(<100ml/24h)。
尿量减少的病理机制涉及肾小球滤过功能丧失与肾小管重吸收异常。尿毒症时,肾单位大量毁损导致有效滤过面积减少,同时肾间质纤维化使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进一步降低GFR。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渗透压低于300mOsm/kg,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维持正常尿量,但尿钠排泄减少(<20mmol/L),提示钠水潴留。
尿量变化受原发病及并发症影响显著。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肾髓质高渗状态破坏,出现夜尿增多,但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转为少尿。多囊肾患者由于囊肿压迫肾小管,可表现为尿量波动。合并急性心衰或严重感染时,肾血流进一步减少,可能导致尿量骤降。接受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尿量减少速度较腹膜透析患者慢,约30%维持500ml/24h以上。
尿量监测是评估尿毒症患者容量状态的重要指标,建议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当尿量持续低于300ml/24h时,需警惕高钾血症、肺水肿等并发症。患者应避免自行使用利尿剂,以免加重电解质紊乱。及时就医调整透析方案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预后。保持积极心态,遵循低盐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延缓尿量减少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