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炎如何护理

管理员 2025-07-01 10:49:40 1

支气管肺炎的护理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用氧、供给营养及水分、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等。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以防止分泌物堵塞及吸入性肺炎。翻身、拍背,每2小时一次,以利痰液排出。

2.合理用氧

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时,应立即给氧。

3.供给营养及水分

鼓励患儿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发热期间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4.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定时翻身。

5.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面色、呼吸、体温及咳喘等症状体征的变化。若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咳嗽加剧、发绀、高热持续不退或退而复升时,应考虑并发心力衰竭或中毒性脑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6.健康教育

向家长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患儿,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活动,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支气管肺炎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点赞
相关资源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是什么 2025-07-01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是一种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变累及支气管和肺组织。多种细菌都可能引发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或儿童等人群,


怎样区分肺炎与支气管肺炎 2025-07-01

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症状、病程、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等方面,需要及时就医并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1.病因肺炎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而支气管肺炎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起。2.症状肺炎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严重时


支气管扩张的症状 2025-07-01

支气管扩张的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等。以下是关于支气管扩张症状的具体分析:1.咳嗽:咳嗽是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长期咳嗽,通常为阵发性咳嗽,有时伴有咳痰。咳嗽的原


支气管感染严不严重 2025-07-01

支气管感染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症状、病因、患者健康状况、并发症以及治疗反应等因素,需综合判断,如有疑虑应咨询医生。治疗时需遵循医嘱,注意休息和营养,避免诱因,密切观察症状,按要求随访复查。1.症状:支气管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评估。常见的症状包括


支气管狭窄能治好吗 如何治疗支气管狭窄 2025-07-01

支气管狭窄能否治好以及如何治疗,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狭窄的原因、严重程度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大部分支气管狭窄可以通过药物、支气管镜下治疗、手术或综合治疗等方法得到缓解或治愈,但对于严重的病例,治疗可能更加复杂,预后也可能较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


支气管扩张主要临床表现 2025-07-01

支气管扩张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的咳嗽、咳痰或咯血。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的咳嗽、咳痰或咯血。以下是关于支气管扩张主要临床表现的具体分析:1.咳嗽:咳嗽是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长期咳嗽,通常为阵发性或持续性


支气管壁增厚严重吗 2025-07-01

支气管壁增厚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症状、检查结果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等因素,建议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注意休息和预防感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关注病情变化。1.病因:明确支气管壁增厚的原因是评估严重程度的关键。一些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肿瘤的病理分型有哪些 2025-07-01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肿瘤有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类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六种病理类型,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早期患者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1.腺样囊性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常发生在气管和主支气管,生长缓慢,易局


支气管堵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7-01

支气管堵塞的原因包括感染、过敏反应、气道疾病、异物吸入及其他因素。治疗方法因病因而异,通常包括去除病因、解除气道堵塞、支持治疗和预防措施。1.感染: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是导致支气管堵塞的常见原因。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等感染可能引起


老年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2025-07-01

老年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慢性咳嗽、咳痰、反复咯血、呼吸困难、感染症状及全身症状,由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其症状可能不典型,诊断较困难。治疗关键是控制感染、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和定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