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分为轻、中、重、极重度四级,其病因众多,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等,症状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速度,特殊人群应更加重视贫血的预防和治疗。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根据贫血的严重程度,可将贫血分为以下四级:
轻度:Hb参考值下限至90g/L;
中度:Hb90~60g/L;
重度:Hb60~30g/L;
极重度:Hb<30g/L。
贫血的病因众多,包括:
红细胞生成减少:如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障碍,某些药物的影响等;
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失血:如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外伤失血等。
贫血的症状主要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速度,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皮肤、口唇黏膜稍苍白,重者可出现乏力、头晕、心悸、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等症状,甚至影响重要脏器的功能。
对于贫血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以明确贫血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根据贫血的程度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造血原料、输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此外,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贫血的危害更大,需要更加重视。孕妇贫血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儿童贫血可能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老年人贫血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这些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贫血。
总之,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不容忽视。如果出现贫血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特殊人群应更加重视贫血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