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夏秋季节高发,儿童和老人症状不典型,孕妇等特殊人群病情较重。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全身症状等。粪便常规和培养可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需注意饮食卫生和休息。
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主要症状包括:
1.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发热通常在发病后1-2天出现。
2.腹痛:多为阵发性痉挛性腹痛,位于左下腹或右下腹,排便后腹痛可缓解。
3.腹泻:每日腹泻数次至十余次,粪便呈脓血便或黏液脓血便。
4.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总想排便,但每次排便量少。
5.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6.全身症状:可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仅有低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或肠炎。老年人则可能症状较重,伴有意识障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此外,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细菌性痢疾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在夏秋季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饮食情况和旅行史。医生通常会进行粪便常规和培养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包括抗菌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等。
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此外,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总之,细菌性痢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