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即低热,高烧即高热,37.7℃通常是低热。在临床上将发热分为4个等级,其中低热的范围是37.3℃-38℃,中等度热的范围是38.1℃-39℃,高热范围是39.1℃-41℃,超高热的范围是41℃以上。由此可见,37.7℃属于低热范畴,并不属于高热。
低热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患者可以到医院进行血常规、甲功五项、胸片、CT检查、尿常规、风湿五项等检查明确原因,进行个性化处理。
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可以先采取物理措施处理。使用温毛巾或医用酒精兑水擦拭全身皮下毛细血管比较多的部位,如颈部、额头、脚心、手心等,通过水分、酒精的蒸发带走身上的部分热量,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
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或者体温持续升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胶囊、赖氨匹林散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刺激,帮助退热。
低热时,患者的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每天保持6-8小时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缓解,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要尽快到医院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