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行电切术后灌注药物期间一直有炎症可能与药物刺激、黏膜损伤、药物过敏、细菌感染、化学性膀胱炎等原因有关,可以采取调整灌注药物、延长灌注间隔时间、服用抗过敏药物、选用抗生素类药物、减少灌注频率等措施处理。
1.药物刺激
膀胱癌患者行电切术后使用药物进行灌注治疗,会对膀胱黏膜产生直接的化学性刺激,导致膀胱黏膜发生炎症反应,表现为黏膜红肿、充血、水肿等症状。
根据实际情况,在医生的建议下更换刺激性较小的药物或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应多喝水,以增加尿液量,稀释药物浓度,减轻对膀胱黏膜的刺激。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膀胱冲洗的方式将灌注的药物冲洗干净,减少药物在膀胱内的残留时间。
2.黏膜损伤
在灌注过程中,导尿操作可能会对膀胱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黏膜损伤后,局部防御功能下降,易于受到细菌的侵袭,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在黏膜损伤严重时,应暂停灌注治疗,给予膀胱黏膜充分的修复时间。其次,在灌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病原体的侵入。
3.药物过敏
部分患者可能对灌注药物中的成分过敏,进而导致膀胱黏膜发生变态反应,引发炎症和水肿。
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并更换为其他无过敏反应的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依巴斯汀片等抗过敏药物治疗,抑制组胺合成,缓解过敏症状。
4.细菌感染
灌注过程中,如果无菌操作不当或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导致细菌侵入膀胱并引发感染,细菌感染可破坏膀胱黏膜的完整性,引起炎症。
患者可以进行尿液培养以及药敏试验检查,遵医嘱选用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阿奇霉素胶囊等,抑制细菌繁殖,缩短病程。
5.化学性膀胱炎
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还容易对正常膀胱黏膜造成化学性损伤,使膀胱黏膜发生炎症性病变,表现为黏膜溃疡、糜烂等。
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灌注的频率,以减轻对膀胱黏膜的化学性刺激。
患者每日可以使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减少感染风险,并且要避免食用辣椒、生姜、大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减轻对膀胱的额外刺激。此外,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监测炎症变化和肿瘤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