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慢性肠炎应及时就医检查、配合药物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监测等。
1.及时就医检查
一旦出现慢性肠炎相关症状,如反复腹痛、腹泻、腹胀等,应立即前往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医生一般会通过询问病史、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肠镜检查等,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以便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像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慢性肠炎,通过粪便检查能判断病原体类型。
2.配合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若是细菌感染,医生会开具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若是炎症性肠病,可能会使用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药物,抑制肠道炎症;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3.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上需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等,这些食物易刺激肠道,加重炎症。可多吃小米粥、山药粥、软面条等,既能减轻肠道负担,又能补充营养。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预防脱水。
4.改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十分关键,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肠道得到充分休息。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但要避免饭后立即运动。此外,要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寒加重病情。
5.定期复查监测
慢性肠炎容易反复发作,定期复查能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一般需定期进行粪便检查、肠镜复查等,以便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若症状出现变化,如腹泻加重、腹痛加剧等,应随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