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由肺部、肺动脉等病变引起,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肺部疾病患者等,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治疗肺部疾病、加强锻炼、定期体检可预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1.病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最常见的病因,占80%~90%。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重症肺结核。
肺间质纤维化。
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成形术后等。
肺血管疾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肺静脉闭塞症、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等。
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膈疝等。
2.高危人群: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肺的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发生变化,容易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从而增加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风险。
患有肺部疾病的人: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肺部功能受损,增加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风险。
长期吸烟的人:吸烟会损害肺部的功能,增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疾病的风险,从而增加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风险。
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增加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风险。
3.症状:
呼吸困难: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体力劳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甚至在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多为白色黏痰,或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出现脓性痰。
心悸:多由心律失常引起,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
乏力、劳动耐力下降: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常见症状。
紫绀:是缺氧的表现,多在口唇、指甲等部位出现。
4.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吸烟史、职业病史、肺部疾病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心肺听诊、肺部叩诊、血压测量等,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肺功能检查、心脏超声检查等,了解患者的肺部和心脏功能。
5.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休息、吸氧、饮食等。
药物治疗:包括抗感染、舒张支气管、强心、利尿等药物。
手术治疗:如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等,适用于病情严重的患者。
6.预防:
戒烟:吸烟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有效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诱因,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有效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治疗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积极治疗肺部疾病可以有效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加强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肺部疾病,早期治疗,预防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