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低血压无需治疗,病理性低血压需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生活规律、缓慢改变体位、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可引起低血压的药物、定期监测血压等。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根据低血压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理性低血压: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指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时,突然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等。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慢性营养不良和血容量不足等,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血管扩张药、利尿剂等。
症状性低血压:指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严重的大动脉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药物引起的低血压(氯丙嗪、胍乙啶、降压药、抗抑郁药等)。
3.原发性低血压:指原因不明的低血压,可能与遗传、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4.继发性低血压:指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低血压。
对于低血压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饮食:适当增加食盐的摄入,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高血压。
2.适量运动:通过一定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3.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时可将头部垫高,减轻低血压症状。
4.体位改变时速度应缓慢: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避免血压突然下降。
5.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贫血、糖尿病、心肌梗死等,可有效改善低血压症状。
6.避免使用可引起低血压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7.定期监测血压:如有低血压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
总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对于低血压患者,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监测血压,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