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排除性传播的可能,仍需注意防护。
打了乙肝疫苗仍可能会通过性传播感染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但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逐渐下降,因此,一般每4~6年需要加强注射一次。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医源性传播等,但性传播也是乙肝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如果性伴侣的皮肤黏膜有破损,就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即使接种了乙肝疫苗,也应该采取安全的性行为,避免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此外,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纹眉等。因此,应该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
对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积极接受治疗,控制病情,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乙肝病毒感染。如果性伴侣怀疑有乙肝病毒感染,应该及时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总之,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能完全排除感染乙肝的风险。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避免高危行为、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接种疫苗等,以预防乙肝的传播。如果对乙肝的传播和预防有任何疑问,应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