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一类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而发生的贫血,按发病机制和病因可分为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的严重程度和起病的缓急有关,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去除病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输血、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感染、接触有害物质、过度劳累、饮食等方面。
溶血性贫血症是一类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按发病机制,可将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根据病因,可将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的严重程度和起病的缓急有关。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可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衰。慢性溶血起病缓慢,除乏力、面色苍白、气促等一般性贫血症状外,可有黄疸、肝脾肿大,病情严重时也可发生急性溶血危象。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象、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等。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去除病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输血、脾切除术、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感染,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
2.避免接触某些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等。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5.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病情变化。
总之,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