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因药材种类、病情等因素而异,一般包括选器具、浸泡、加水量、火候、煎药时间和特殊煎法等,具体应遵循医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煎药需注意药量和服用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是什么?
中药的煎制方法和时间会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因此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煎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
1.器具选择:首选瓦罐、砂锅,其次为搪瓷器皿、不锈钢锅,忌用铁锅、铜锅。
2.浸泡时间:以温水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使药材湿润变软,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
3.加水量:一般以水面超过药材表面3-5厘米为宜。质地疏松、孔隙较大的药材,如菊花、桑叶等,加水量可多一些;质地坚实、孔隙较小的药材,如熟地、首乌等,加水量可少一些。
4.煎药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武火,煮沸后宜改为文火。但解表药及芳香性药物,一般只用武火,迅速煮沸,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滋补药则用文火慢慢煎熬,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5.煎药时间:根据不同药物和疾病的需要,煎药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来说,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即可;滋补药则需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煮沸药液后,改用文火慢慢煎熬40-60分钟。
6.特殊煎法:有些药物需要特殊煎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先煎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一般需先煎30-6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后下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效成分因煎煮时间过长而破坏,一般在其他药物即将煎好时再加入,煎煮5-10分钟即可;包煎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一般将药物用纱布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烊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药液粘锅或煮糊,一般将药物用开水或药液溶化后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煎药方法和时间应根据药物的种类、质地、病情等因素来确定。在煎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液的情况,防止药液溢出或煮干。同时,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特殊人群煎药小贴士:
1.儿童: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煎药时可适当减少药量,缩短煎药时间。同时,可将药液分成多次服用,以减少每次的药量。
2.老年人:老年人的体质较弱,煎药时可适当延长煎药时间,以确保药效充分发挥。同时,可将药液分成多次服用,以避免一次服用过多药液对肠胃造成负担。
3.孕妇:孕妇在煎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4.哺乳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在煎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对婴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以确保婴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