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结果可能有不同特点,但不能单独确诊艾滋病,需结合其他检测,确诊后应及时治疗。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感染后,不同时期血常规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的2-4周左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导致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多,尤其是CD4+T淋巴细胞减少。
无症状期:此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血常规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如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计数减少等。
艾滋病相关症状期: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血常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出现肺部感染时,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出现贫血时,可能会出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下降;出现血小板减少时,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等。
艾滋病期:患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血常规的变化也更为明显。除了上述提到的异常外,还可能出现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常规只是艾滋病诊断的一个辅助检查,不能单独依据血常规结果确诊艾滋病。如果有过高危行为或怀疑感染艾滋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同时,对于艾滋病患者,应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