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可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脑栓塞等严重后果,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等,预防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因素,特殊人群需谨慎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
症状: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输出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以上。
危害: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栓子脱落后可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等严重后果。
治疗方法:如果房颤是刚刚发生的,并且持续时间在48小时以内,在医生的评估下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或电复律转复治疗。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房颤或不适合转复的房颤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房颤(如阵发性房颤、孤立性房颤等),也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等微创手术治疗。
预防:房颤的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对于预防房颤也非常重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也是预防房颤的重要措施之一。
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房颤的治疗和预防需要更加谨慎。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合并疾病等因素。对于这些特殊人群,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预防。
总之,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悸、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房颤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