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和被污染物品传播,肠道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等能灭活病毒,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多见,流行期间易发生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家中如有患儿,应居家隔离2周,粪便需消毒处理,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饮食应清淡、易消化。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2岁婴幼儿。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此外,呼吸道飞沫也可传播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手足口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
如果家中有手足口病患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患儿应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直至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一般需隔离2周。
患儿的粪便需经消毒处理后再排放。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尤其是在发病后的3-5天内。
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经常清洗、消毒。
患儿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手足口病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可在1周内痊愈,但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患儿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