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主要原因包括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等。预防中风需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已发生中风者应积极治疗,预防复发。
1.血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主要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减退,管腔狭窄,易形成血栓,导致中风。
其他:如动脉炎、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等也可引起中风。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高: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其他:如口服避孕药、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也可增加中风的风险。
3.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血压:如休克、严重脱水等,可导致脑部血液灌注不足,引起中风。
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脏射血功能异常,使脑部血液供应减少,容易发生中风。
其他:如主动脉夹层、颈动脉狭窄等也可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中风。
4.其他因素:
吸烟:吸烟可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增加中风的风险。
饮酒:过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增加中风的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增加中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