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对于婴儿来说较为常见。以下是关于婴儿乳糖不耐受的一些信息:
1.病因: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由于婴儿出生时肠道内乳糖酶的活性不足,导致无法有效消化乳糖。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肠道疾病后,如感染、过敏、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肠道黏膜受损,乳糖酶分泌减少。
2.症状: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呈水样或蛋花样,带有泡沫和酸臭味。
肠鸣:腹部常有肠鸣音,肠鸣音亢进。
腹痛:婴儿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哭闹,伴有腹胀、排气等症状。
呕吐:部分婴儿会出现呕吐。
其他:可能会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营养不良等情况。
3.诊断:
病史:了解婴儿的喂养方式、腹泻发生的时间等。
临床症状:医生会根据婴儿的腹泻、肠鸣、腹痛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如乳糖耐受试验、粪便还原糖测定等,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4.治疗:
调整饮食: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婴儿,需要调整饮食。可以选择无乳糖配方奶或添加了乳糖酶的配方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补充益生菌: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缓解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其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药物,如蒙脱石散等,来缓解腹泻症状。
5.预防:
早期吸吮和频繁哺乳:有助于婴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引起的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避免过早添加辅食:一般建议在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
需要注意的是,婴儿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婴儿有乳糖不耐受,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在调整饮食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渐过渡,以确保婴儿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