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一种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骨组织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感染途径、症状、诊断、治疗、危害、预防如下:
1.感染
细菌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创伤感染、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途径进入骨髓引发炎症。血液传播常见于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时,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创伤感染则常发生于开放性骨折或手术等情况后;邻近组织感染蔓延例如脓性指头炎等蔓延至骨骼。
2.症状
急性骨髓炎往往起病急骤,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局部剧痛、红肿等表现,儿童还可能伴有烦躁、嗜睡等。慢性骨髓炎则可能有反复发作的局部肿胀、窦道形成、流脓等症状,可伴有患肢的畸形、功能障碍。
3.诊断
除了依据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结合血常规、血培养、局部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部位、范围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4.治疗
对于急性骨髓炎,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是关键,同时可能需要手术引流来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慢性骨髓炎则可能需要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病灶清除、死骨摘除、组织修复等,并且治疗周期往往较长,后续还需配合长期的康复治疗来恢复肢体功能。
5.危害
如果骨髓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起骨坏死、病理性骨折、关节强直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因败血症等危及生命。
6.预防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受伤,受伤后及时正确处理伤口,预防感染发生。对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要积极治疗,防止其扩散。在进行有创性操作或手术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其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