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寒和湿热是中医两种不同证型,湿寒一般和外感寒湿、内感寒湿、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以及情志因素等有关,症状包括畏寒怕冷、四肢发冷、大便溏稀、头身困重、舌苔白腻等,所以治疗方法以饮食调整、适度运动、拔火罐、刮痧、药物治疗等为主;湿热通常和外感湿热、内生湿热、情志不畅、劳倦过度、环境因素等有关,症状包括潮热盗汗、口苦口臭、小便发黄、大便黏腻、皮肤油腻等,所以治疗方法以饮食调理、适度运动、环境调控、针灸、药物治疗等为主。
一.湿寒
1.病因(1)外感寒湿
当人体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的环境中,或者突然遭受寒邪侵袭,如淋雨、涉水等,寒湿之邪会侵入人体,导致体内寒湿过重。
(2)内感寒湿
由于饮食不当,如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或者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水湿内停,进而与寒气结合形成寒湿。
(3)阳气不足
中医认为,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等作用,当人体阳气不足时,温煦功能减弱,容易导致寒湿内生。
(4)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当气血运行不畅时,机体的新陈代谢和排泄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水湿停留体内,进而与寒气结合。
(5)情志因素
长期情志不舒、忧思过度等情志因素也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间接导致寒湿内生。
2.症状(1)畏寒怕冷
由于寒湿内盛,阳气不足,患者常感到畏寒怕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难以缓解。
(2)四肢发冷
寒湿之气易阻滞气血运行,导致四肢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出现发冷、浮肿等症状。
(3)大便溏稀
寒湿之邪侵犯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大便溏稀、腹痛、黏液便等症状。
(4)头身困重
湿邪属于重浊黏滞的邪气,易在体内下沉,影响脏腑升清降浊的功能,表现为头身困重、肌肉关节酸痛等症状。
(5)舌苔白腻
寒湿之邪侵犯人体后,会在舌象上有所表现,常见舌苔白腻、有齿痕等症状。
3.治疗方法(1)饮食调整
日常生活中,湿寒患者可以增加薏米、芡实、山药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具有利尿、健脾益气的功效,有助于改善体内寒湿之气过重的情况。
(2)适度运动
同时,进行慢跑、游泳等运动,促进机体代谢,使身体大量出汗,从而更好地去除寒湿。
(3)拔火罐
症状较为明显时,可以请专业中医师进行拔火罐治疗,因为拔火罐能促进经络通畅,活化气血,驱散风寒,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寒之气,常用穴位有大椎穴、风门穴、肺俞穴等。其中,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风门穴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刮痧
通常选择肩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位,以及肺脾肾经的穴位进行刮痧,如大椎、肺俞、脾俞等穴位,这些穴位有助于祛除体内湿寒。各个穴位均位于人体身后正中线上,在选定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后,用刮痧板沿经络循行路线由上至下、由中间向两侧、由内到外进行刮拭。手法应由轻到重,保持单向刮拭,避免来回刮。每个部位刮拭约20次,直至皮肤出现微红或出痧。
(5)药物治疗
如果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则可以遵医嘱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藿香正气丸(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蜜丸:一次6g,一日2次;水丸:一次4g,一日2次;浓缩丸:一次8丸)、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这些药物具有健脾利湿、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等功效。
二.湿热
1.病因(1)外感湿热
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的环境中,或者遭受湿热之邪侵袭时,湿热之邪会侵入人体,导致体内湿热过重。
(2)内生湿热
由于饮食不当,如过食辛辣、油腻、甜腻等食物,或者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水湿内停,进而与热邪结合形成湿热。
(3)情志不畅
长期情志不舒、郁怒伤肝等情志因素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化火生湿,形成湿热。
(4)劳倦过度
过度劳累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导致脏腑功能下降,尤其是脾胃功能受损后,运化水湿的能力减弱,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5)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导致湿热之邪更易侵袭人体。
2.症状(1)潮热盗汗
湿热侵体,如夏日蒸笼,体内热气翻腾,午后或夜间尤甚,阵阵潮热袭来。夜间睡眠时,湿热迫津外泄,盗汗频出,醒来汗止,湿衣沾身,令人不适,影响睡眠质量。
(2)口苦口臭
湿热上蒸于口,味蕾受扰,口苦难耐,如同含黄连。湿热环境滋养细菌,口臭随之而生,频繁漱口亦难除其味,影响社交与自信。
(3)小便发黄
湿热下注膀胱,尿液浓缩,色泽深黄甚至赤红,如茶色。湿热还可能引发膀胱炎症,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时更感不适。
(4)大便黏腻
湿热困阻大肠,大便质地改变,黏腻难排,常伴未消化食物残渣及异味。排便不畅,增加肠道负担,易诱发便秘及肛门疾病。
(5)皮肤油腻
湿热熏蒸肌肤,油脂分泌旺盛,皮肤油腻,毛孔堵塞,易生痤疮粉刺。湿热影响皮肤代谢,使皮肤失去光泽,显得暗沉无光。
3.治疗方法(1)饮食调理
少吃高油脂、高热量的食品,如炸鸡、肥肉、奶油蛋糕等,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改善体内湿热的症状。
(2)适度运动
进行有氧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促进气血流速和血液循环,加速脏腑运转,有利于湿热之邪的排出。
(3)环境调控
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减少湿热之邪的侵袭。
(4)针灸
湿热过重者,也可以针灸内关、足三里、天枢、脾俞等穴位,以祛除体内的湿热,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其中,内关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天枢位于腹部,具体为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脾俞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具体针灸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
(5)药物治疗
经上述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遵医嘱使用龙胆泻肝丸、湿毒清(口服,一次3-4片(粒),一日3次)、甘露消毒丸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
一旦出现上述湿寒、湿热的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观察舌苔、脉象检查等方式判断具体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从而帮助缓解不适,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