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足部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三种类型,治疗方法因类型而异。
1.水疱型
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可遵医嘱外用复方苯甲酸酊、克霉唑霜、咪康唑霜或益康唑霜等。
2.糜烂型
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先用3%硼酸溶液湿敷,待皮肤干燥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
3.鳞屑角化型
症状是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趾缝间皮肤发生裂隙,夏季产生水疱,有痛感。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性感染,并发脓包疮、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丹毒、败血症等疾患。可遵医嘱外用复方苯甲酸软膏、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也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
需要注意的是,脚气具有传染性,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同时,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鞋子要经常通风晾晒。如果脚气症状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引起灰指甲、手癣等其他真菌感染,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