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脏腑辨证中的一种证型,主要涵盖脾气虚、脾虚气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不同证型,因此所服用的药物各异,不存在哪种药效果好的绝对说法。
一、脾气虚
患者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尤其是进食后腹胀更为明显,还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表现。主要通过方药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来进行治疗。其中,六君子汤是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参苓白术散是由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等组成,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常用于脾虚湿盛证。
二、脾虚气陷
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久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光泽、饮食减少,舌淡苔白等症状。常以补中益气汤来调理,该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组成,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三、脾阳虚
患者主要呈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纳少、腹胀、畏寒肢冷、肢体浮肿、白带清稀量多、小便短少等不适。主要采用方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进行治疗。理中丸含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能温中散寒、健胃;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基础上加附子,增强了温阳之力。
四、脾不统血
患者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现象,同时伴有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可使用归脾汤等方药进行治疗,归脾汤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
一旦出现脾虚症状,务必及时到医院就诊和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