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其症状包括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发作期、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和肾脏病变。痛风的病因主要是高尿酸血症和嘌呤代谢紊乱,其他因素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痛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尿酸检查、关节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痛风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降尿酸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痛风的预防包括饮食调整、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定期体检。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生物合成代谢增加,尿酸产生过多或因尿酸排泄不良而致血中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滑膜、滑囊、软骨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反复发作性炎性疾病。以下是关于痛风病的一些信息:
1.痛风的症状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常于深夜因关节痛而惊醒,疼痛进行性加剧,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间歇发作期:痛风发作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可自行缓解,一般无明显后遗症状,或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脱屑及刺痒等,以后进入无症状的间歇期,历时数月、数年或十余年后复发,多数患者1年内复发,越发越频,受累关节越来越多,症状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皮下痛风石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是长期显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于皮下、关节滑膜、软骨、骨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发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见于反复发作的关节周围、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部位。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皮肤表面菲薄,破溃时可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于耳轮、跖趾、指间和掌指关节等处,可出现隆起于皮肤表面的黄白色赘生物,又称痛风结节,又名痛风石。
肾脏病变:约1/3到1/2原发性痛风患者有尿酸性肾病,而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血尿酸值常高于正常。
2.痛风的病因
高尿酸血症:血尿酸水平升高是痛风发生的关键原因。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血尿酸水平超过饱和度时,尿酸盐晶体就会沉积在关节、肾脏等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
嘌呤代谢紊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是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一些因素,如饮食、遗传、药物等,都可能影响嘌呤代谢。
其他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
3.痛风的诊断
临床症状: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以及发病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血尿酸检查:血尿酸水平是诊断痛风的重要指标。血尿酸水平升高,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时,对痛风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关节液检查:在关节腔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显微镜检查和尿酸盐结晶分析,有助于确诊痛风。
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发现痛风石、骨质破坏等病变。
4.痛风的治疗
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降尿酸治疗:对于血尿酸水平较高的患者,需要使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以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伤,戒烟限酒等,对痛风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5.痛风的预防
饮食调整: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控制热量和体重,多吃碱性食物,增加水分摄入。
适量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可选择适量的有氧运动。
戒烟限酒: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和白酒,避免吸烟。
定期体检:有痛风家族史、代谢性疾病患者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尿酸水平。
总之,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以控制血尿酸水平,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定期体检和监测血尿酸水平也非常重要,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