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凸面脑膜瘤主要有纤维型、颗粒型、过渡型、血管瘤型、分泌型、化生型六种类型,其症状与肿瘤大小、位置、生长速度、是否分泌激素等因素有关。
大脑凸面脑膜瘤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纤维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一半,常见于中年人,女性略多。肿瘤生长缓慢,多为球形或结节状,质地硬,与硬脑膜粘连紧密,有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常见砂粒体。
颗粒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4,常见于老年人,女性略多。肿瘤生长较快,常呈分叶状,质地软,与硬脑膜粘连不紧密,无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红色,常见砂粒体。
过渡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4,多见于中年人,女性略多。肿瘤生长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质地软硬不一,与硬脑膜粘连较疏松或较紧密,有或无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常见砂粒体。
血管瘤型:又称毛细血管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以下,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女性略多。肿瘤由交织排列的脑膜内皮细胞和血管构成,血管丰富,无纤维组织间质,常见乳头突入管腔。
分泌型:又称Rathke囊肿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以下,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略多。肿瘤起源于垂体柄上方的Rathke囊残留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
化生型:又称骨化型,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以下,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略多。肿瘤由脑膜上皮细胞和骨、软骨、脂肪等间质成分构成,质地硬,切面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常见骨化或钙化。
大脑凸面脑膜瘤的症状与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是否分泌激素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症状有:
头痛: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70%,多为慢性、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可在清晨或睡眠时加重,咳嗽、用力、喷嚏或低头时可使头痛加剧。
癫痫: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30%,多为全身性或局限性发作,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感觉障碍: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20%,可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感觉过敏或减退等。
运动障碍: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0%,可表现为肢体无力、瘫痪、共济失调等。
视野缺损:约占大脑凸面脑膜瘤的10%,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野缺失或狭窄。
内分泌症状:如分泌型脑膜瘤可导致激素分泌异常,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其他:如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
需要注意的是,大脑凸面脑膜瘤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头颅CT、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大脑凸面脑膜瘤,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是否分泌激素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