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通常可分为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灰色肝样变期和溶解消散期四个时期,各期的症状和体征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大叶性肺炎通常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充血水肿期:
起病1~2天,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渗出,其中混有少量的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这一时期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但痰液稀薄,呈粉红色泡沫样。
2.红色肝样变期:
一般为发病后的3~4天,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仍处于扩张充血状态,而肺泡腔内则充满纤维素及大量红细胞。
由于肺泡腔内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含铁血黄素,使病变肺组织呈红色,故称为红色肝样变期。
此期患者可有铁锈色痰,同时可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叩诊可呈浊音,听诊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湿啰音。
3.灰色肝样变期:
多在发病后的5~6天进入此期,镜下肺泡腔内的红细胞大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纤维素样渗出物逐渐减少。
由于肺泡内渗出物的减少,实变病灶的颜色逐渐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故称为灰色肝样变期。
此期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痰量减少,痰液由铁锈色转为黏液脓痰,呼吸困难逐渐改善,叩诊浊音逐渐变为清音,听诊可闻及湿啰音逐渐减少。
4.溶解消散期:
若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大叶性肺炎可在发病后的1周左右进入此期。
镜下肺泡内巨噬细胞增多,纤维素被逐渐溶解,肺泡的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
此期患者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等症状逐渐消失,但肺部的实变体征需要数周后才能完全消失。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期是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程,但在实际临床中,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治疗措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对于大叶性肺炎患者,尤其是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者等),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并注意休息、补充营养,以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