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是发高烧、口腔疱疹、皮肤斑丘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勤通风、消毒、避免接触患儿、接种疫苗等。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
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
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躁、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
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有红晕。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度,可服用退烧药,如美林、泰诺林等,也可使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对症治疗:发热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口腔疱疹疼痛明显时,可给予利多卡因凝胶等局部涂抹;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易惊、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需警惕手足口病脑炎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利巴韦林气雾剂可用于口腔疱疹的治疗,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手足口病脑炎的治疗。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勤通风: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消毒:对患儿的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及时消毒处理。
避免接触患儿: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接种疫苗:EV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