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可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与纤维蛋白丝形成、FDP作用及其他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与溶血程度和速度相关,治疗关键是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同时抗凝、抗纤溶等治疗,必要时输血等支持治疗。
根据dic产生的贫血属于溶血性贫血。
DIC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简称,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综合征。
DIC可以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导致红细胞破裂,发生血管内溶血。
2.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作用:FDP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性等作用,从而导致出血倾向。此外,FDP还可能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导致溶血。
3.其他因素:DIC还可能导致缺氧、酸中毒等,从而损伤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与溶血的程度和速度有关。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头晕等;重者可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甚至急性肾功衰竭等。
对于DIC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治疗的关键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同时进行抗凝、抗纤溶等治疗,以防止DIC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需要根据贫血的程度给予输血、补充造血原料等支持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DIC相关的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对于有出血倾向或存在DIC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