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治愈后通常不会复发,但可能再次感染其他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治愈后通常不会复发,但可能再次感染其他肠道病毒。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除此还可通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患者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通过粪便排毒,通常排毒时间2周到3个月,最长排毒时间超过1年。
手足口病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一般持续时间尚不明确,但如果感染的是不同型别的肠道病毒,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发病。因此,平素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可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如果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