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膀胱炎是泌尿系统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等,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与女性的生理解剖结构有关。其感染途径主要为上行感染,诱发因素包括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耻骨上区疼痛等,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可复发或转为慢性。
急性膀胱炎是泌尿系统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主要发病人群为女性,且与女性的生理解剖结构有关。以下是关于急性膀胱炎的一些信息:
1.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75%以上,其次为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感染途径:
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细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引起膀胱炎。
下行感染:较少见,细菌从肾盂经输尿管逆行至膀胱。
局部直接感染:膀胱造瘘、导尿等操作时,细菌可通过外源性途径直接感染膀胱。
3.诱发因素:
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可导致尿液潴留,有利于细菌滋生和感染。
膀胱输尿管反流: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可引起感染。
其他因素:如免疫力低下、性生活频繁、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也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4.临床表现:
尿频、尿急、尿痛:是膀胱炎最典型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急迫性尿失禁。
血尿:可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耻骨上区疼痛:炎症刺激膀胱颈部可引起耻骨上区疼痛,有时可放射至尿道。
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等,多见于急性膀胱炎严重者。
5.诊断:
病史和症状:根据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结合病史,可初步诊断为膀胱炎。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增多,尿培养可检测出致病菌。
其他检查:如超声、CT等,可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6.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保持会阴部清洁。
药物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疗程一般为3~7天。
对症治疗:如疼痛明显,可给予解痉止痛药物。
7.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换内裤,便后清洁肛门。
多饮水,勤排尿,不憋尿。
积极治疗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疾病。
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防止菌群失调。
总之,急性膀胱炎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膀胱炎,甚至引起肾盂肾炎等并发症。因此,一旦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