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与肠胃疾病有关,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慢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均可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而导致贫血。
贫血和肠胃有关系。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肠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当肠胃出现问题时,可能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导致贫血。
具体来说,以下几种肠胃疾病可能会导致贫血:
1.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萎缩,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2.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和胃蛋白酶减少,铁吸收障碍,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3.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感染,可导致肠道失血,引起缺铁性贫血。
4.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可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引起贫血。
5.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导致肠道慢性失血,引起贫血。
此外,一些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累及肠胃,导致贫血。
因此,当出现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对于有肠胃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注意饮食调理,以预防贫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