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主要病因包括心脏本身的问题和其他疾病,其分类有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危害有增加脑卒中风险、影响心脏功能、引起心力衰竭和增加死亡率,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预防方法有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特殊人群的房颤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一、房颤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1.心脏本身的问题
(1)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等。
(2)特发性左房心律失常。
(3)左心房扩大。
2.其他疾病
(1)高血压。
(2)糖尿病。
(3)甲状腺功能亢进。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6)心力衰竭。
(7)心脏外科手术后。
(8)心包炎。
(9)先天性心脏病。
(10)其他:如肺部疾病、肥胖、酗酒、药物等。
二、房颤的分类
1.首诊房颤
首次确诊的房颤。
2.阵发性房颤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常<48小时),能自行终止。
3.持续性房颤
房颤发作持续时间≥7天,需要药物或电复律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
4.长期持续性房颤
房颤持续时间≥1年。
5.永久性房颤
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复律后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
三、房颤的危害
1.增加脑卒中风险。
2.影响心脏功能。
3.引起心力衰竭。
4.增加死亡率。
四、房颤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1)转复窦性心律:适用于房颤发作时间<48小时、心房无明显增大、无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普罗帕酮、胺碘酮等。
(2)控制心室率:适用于房颤发作时间较长、心房明显增大、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地高辛、美托洛尔等。
(3)预防血栓形成:房颤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2.非药物治疗
(1)电复律:适用于房颤发作时间较短、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2)射频消融术:适用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3)左心耳封堵术:适用于有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五、房颤的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2.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等。
3.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
六、特殊人群的房颤管理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疾病,治疗难度较大。因此,老年人房颤的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孕妇:房颤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和治疗。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致畸药物,如胺碘酮等。
3.儿童:儿童房颤的发生率较低,病因也较为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心脏结构异常、心脏手术后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电复律等。
七、总结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危害较大。房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和儿童,房颤的管理应更加谨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定期进行体检,以减少房颤的发生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