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胆红素高可能是因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癌等疾病导致的,需要针对具体的疾病进行治疗。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是因为病毒感染、酒精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异常等导致的。由于患者的肝脏功能受损,转化胆红素的能力受限,不能将间接胆红素转变成直接胆红素,导致血液中的间接胆红素含量升高。患者会出现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
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保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腺苷蛋氨酸、水飞蓟素、前列地尔等。此外需要针对不同的感染原因进行治疗。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可以使用干扰素、核苷酸、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的,可以使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酒精刺激导致的,首先需要戒酒,并给予美他多辛、纳洛酮等药物加速酒精代谢;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可以使用激素治疗,常见的有泼尼松、布地奈德等。
2、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溶血,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被自动分解产生大量的胆红素,释放到血液导致的。胆红素分为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当血液中间接胆红素过多时,已经超过肝脏的转化能力,会导致血液中间接胆红素偏高,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发黄现象。
如果是因为输入异型血导致的溶血性黄疸,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积极补液扩充血容量,同时使用碳酸氢钠溶液碱化尿液,保护肾脏,严重者需要考虑血浆置换;如果是自身免疫性溶血导致的黄疸,可以使用泼尼松、地塞米松进行治疗;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导致的溶血性黄疸患者,可以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导致的可以采取脾切除治疗。
3、肝癌
肝癌是指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会导致患者的肝脏功能严重受损,而间接胆红素需要依靠肝脏进行转化,变为直接胆红素从身体排出。患有肝癌后,肝脏转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减弱,所以会导致其数值增高。
肝癌早期患者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可以配合化疗预防复发以及转移。还可以考虑使用血管介入、靶向治疗、射频消融、肝脏移植等治疗方式。患者治疗期间,可以同时进行保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复方丹参、杞菊地黄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