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后红肿可能因皮肤损伤、注射不当、皮下出血、过敏反应、炎症感染等原因所致,要从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1、皮肤损伤
疫苗注射时,针头会穿透皮肤进入肌肉或皮下组织,对皮肤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出现红肿的症状。此时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2、注射不当
如果在打疫苗时注射速度过快,疫苗可能无法及时被组织吸收,从而在接种部位局部聚集,导致局部组织压力增加,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红肿。此时需要使用热毛巾对局部进行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红肿。
3、皮下出血
疫苗注射时,如果针头刺破了皮下的小血管,可能导致血液渗出并积聚在注射部位周围,形成血肿或瘀斑。此时在出现红肿早期时,需用冷毛巾进行冷敷,可以收缩血管,改善病情。
4、过敏反应
如果是对疫苗内的某种物质过敏,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释放组胺,造成通透性增加,出现此现象。所以要按照医生的说明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地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药物,能够控制组胺的出现。
5、炎症感染
如果在注射过程中,注射器或针头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或者接种后没有注意局部卫生,可能导致细菌侵入注射部位,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红肿、疼痛等症状。此时需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片、阿莫西林胶囊等药物,能够消灭细菌,减轻局部受到的刺激。
如果红肿症状持续加重、伴有发热、化脓、呼吸困难等现象,此时需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