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在发病前难以通过常规手段查出,但在发病后或死亡后可通过特定方法进行检测。
在狂犬病的潜伏期,即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目前没有任何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能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狂犬病毒。这是因为狂犬病毒在潜伏期内主要在神经组织内复制,而血液中病毒含量极低,难以检测。
然而,一旦狂犬病发病,患者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结合患者有被狂犬或可疑狂犬咬伤史,临床诊断即可初步成立。此时,虽然无法直接检测出病毒,但可以通过检测患者体内的狂犬病毒抗体来辅助诊断。在发病后,患者体内会产生大量的狂犬病毒中和抗体,这一抗体水平远远超过接种狂犬病疫苗后的浓度。
此外,在患者死亡后,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如内基小体检查,来确诊狂犬病。这种方法是在患者的脑组织中检测狂犬病毒形成的内基小体。
如果被猫、狗等哺乳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一旦发病,致死率极高,因此预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