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每1-2周掏一次耳朵即可;但如果存在耵聍栓塞等问题,则需要遵医嘱定期清理。掏耳朵时需要特别小心儿童、老年人和耳部疾病患者。
一般情况下,不需要频繁掏耳朵,通常每1-2周掏一次即可。但如果存在耵聍栓塞等问题,则需要遵医嘱定期清理。
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物质,可起到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耵聍会随着头部的运动或咀嚼等动作自行排出外耳道。但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就可能导致耵聍栓塞,引起听力下降、耳鸣、耳痛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由医生使用专业工具将耵聍取出。
此外,如果经常用挖耳勺、棉签等工具掏耳朵,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皮肤受损,引发外耳道炎。如果掏耳朵时用力过猛,还可能损伤鼓膜,导致听力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人群掏耳朵时需要特别小心:
儿童:儿童的外耳道尚未发育成熟,且外耳道较为狭窄,皮肤娇嫩,掏耳朵时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
老年人:老年人的耵聍腺分泌功能下降,外耳道狭窄,肌肉松弛,掏耳朵时可能会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
耳部疾病患者:患有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部疾病的患者,掏耳朵可能会加重病情。
总之,是否需要掏耳朵以及掏耳朵的频率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耵聍栓塞等问题,不建议频繁掏耳朵。如果需要掏耳朵,建议去医院耳鼻喉科,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