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肿痛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组织损伤、血管破裂、炎症反应、疼痛刺激、血液循环障碍和固定不当等。处理方法包括休息、冷敷、抬高患肢、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骨折后肿痛是常见的症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骨折导致周围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
2.炎症反应:骨折后,身体会启动炎症反应,释放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引起局部红肿热痛。
3.疼痛刺激:骨折和周围组织的损伤会引起疼痛,疼痛又会进一步加重肿胀。
4.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骨折后,骨折部位的血管受到损伤,血液循环不畅,导致局部淤血、肿胀。
5.固定不当:如果骨折后的固定不合适,如过紧或过松,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肿胀加重。
对于骨折后肿痛的处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1.休息: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和肿胀。
2.冷敷:在受伤后的72小时内,可使用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数次。
3.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4.药物治疗: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促进肿胀消退。
5.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
6.手术治疗:如果骨折严重,或手法复位后位置不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骨折后肿痛的处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肿痛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发紫、感觉麻木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此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骨折后肿痛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