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急症,病死率较高,常见病因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损害、上消化道肿瘤等,治疗需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
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导致的门脉高压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
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所有病因的20%~30%。
急性胃黏膜损害:主要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乙醇等因素引起。
上消化道肿瘤:胃癌、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也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其他原因:如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血管畸形、胃黏膜脱垂、胆道出血等。
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如应激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Dieulafoy病等。
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要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
总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患有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定期复查,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