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继续母乳喂养即可。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通常无需特殊治疗,继续母乳喂养即可。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3~5天出现,胆红素水平较低,一般不会超过256.5μmol/L。这可能与母乳喂养量不足导致胆红素回吸收增加有关。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保证足够的母乳喂养量,频繁吸吮,促进胆红素排泄。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胆红素水平较高,可能超过256.5μmol/L,但一般不会超过342μmol/L。这种情况也不需要停喂母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光疗,同时监测胆红素水平。
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或胆红素上升速度过快,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对宝宝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因此,需要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在胆红素水平较高时,医生可能会建议暂停母乳喂养3~5天,改喂配方奶,以减轻胆红素水平。胆红素水平下降后,可继续母乳喂养。
此外,对于胆红素水平较高的宝宝,还需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总之,母乳性黄疸通常是一种良性过程,预后良好。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胆红素水平,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同时,应坚持母乳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