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多见于20-40岁男性。其病因可能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活检,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
病因:
环境因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饮食、感染、免疫等。
遗传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有家族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人患病风险较高。
感染因素:感染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之一,如肠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如免疫细胞过度反应、自身抗体产生等。
其他因素:吸烟、应激、药物等也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关。
症状:
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糊状便、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亦可累及全腹,疼痛多为轻至中度。
黏液脓血便:大便中混有黏液和脓血,严重者可出现血水样便。
里急后重:常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不明显。
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
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症状,进行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粪便常规、粪便潜血等,可了解炎症情况。
结肠镜检查+活检: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可观察肠道黏膜病变情况,并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可了解肠道外病变情况。
治疗:
一般治疗:休息、饮食调整、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预后: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等有关。
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但易复发。
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如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影响预后。
预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
戒烟戒酒。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以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