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后可能出现并发症,需定期复查,饮食健康可预防复发。
1-2cm肠息肉通常需要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同时可能需要进一步做病理检查以明确其性质。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小至芝麻、绿豆,大至核桃,数量可从一个至数百个不等。大多数肠息肉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少数情况下,肠息肉可能会引起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
对于1-2cm的肠息肉,一般建议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常用的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这些方法可以将息肉完整地切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切除后的息肉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如果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通常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如果病理检查结果为恶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等。
需要注意的是,肠息肉切除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因此,在切除后需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此外,肠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定期复查,以监测息肉是否复发或发生其他病变。复查的时间间隔通常为3-6个月,具体取决于息肉的类型、大小等因素。
总之,对于1-2cm的肠息肉,应及时就医,并在内镜下进行切除。切除后的息肉需要进行病理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随访。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肠息肉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