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黏膜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疾病,其病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压增加等,症状有肿物脱出、坠胀等,检查包括肛门指诊、直肠镜检等,治疗方法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预防方法包括保持大便通畅、增强体质、及时治疗肛肠疾病等。
直肠黏膜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以下是关于直肠黏膜脱垂的一些详细信息:
1.病因:
解剖因素:小儿发育不良、老年人肌肉松弛、营养不良等,可导致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
腹压增加: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可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
其他因素:内痔、直肠息肉、肿瘤等,可经常刺激肛管和直肠,使其下移。
2.症状: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仅在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
后期:脱出物逐渐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
严重者:可出现嵌顿,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坏死。
3.检查:
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黏膜脱出,呈圆形、表面光滑、柔软。
直肠镜检:可观察到直肠黏膜的脱垂情况,有助于诊断。
4.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度脱垂患者,包括调整饮食、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坐浴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脱垂严重或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直肠黏膜环切钉合术、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5.预防: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期便秘和腹泻。
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及时治疗肛肠疾病:积极治疗内痔、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
总之,直肠黏膜脱垂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如果出现排便时肿物脱出、便后自行缩回或用手托回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