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是指在盆腔内积聚的液体,可以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两种。
一.生理性盆腔积液
生理性盆腔积液是女性在正常生理过程中,盆腔内自然积聚的少量液体。通常发生在女性的特定生理时期,如排卵期和月经期。在排卵期,卵泡破裂后,卵泡液会流入盆腔,形成积液;而在月经期,部分月经血可通过输卵管逆流入盆腔,导致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量较少,通常不超过20mm。多数能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下腹部不适。
二.病理性盆腔积液
病理性盆腔积液则是由妇科疾病引起的盆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包括但不限于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等。
1.盆腔炎盆腔炎是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炎症的存在会导致局部组织充血、水肿,并伴有大量炎性渗出物,这些渗出物主要由白细胞、血浆等成分组成,当其在盆腔内积聚时,则会形成盆腔积液。
如果是盆腔炎所致,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克林霉素等药物治疗,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其次,也可以对腹部进行热敷,热敷可以帮助缓解盆腔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超短波治疗等物理疗法也被用于减轻炎症。如果积液较多或伴有脓肿形成,需要手术治疗,如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等,目的是排除脓液和清除感染源。
2.黄体破裂黄体破裂是指卵巢黄体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破裂,黄体是卵巢排卵后形成的一种临时性内分泌器官,具有分泌孕激素的功能。当黄体发育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因剧烈运动、性生活等外力作用,以及黄体囊肿过大、黄体自身结构异常等内部压力增高而发生破裂。此时,黄体内的血液流入盆腔,也会形成盆腔积液。
黄体破裂后,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降低腹腔内的压力,有助于止血和缓解疼痛。同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甲环酸、维生素K、布洛芬等药物治疗,具有止血、止痛的作用。对于黄体破裂较严重,出血量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有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
3.异位妊娠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如输卵管、卵巢、腹腔等。当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并发育时,随着胚胎的增大,输卵管壁可能因承受不住压力而发生破裂。此时,胚胎组织、血液等流入盆腔,形成盆腔积液。
药物治疗通常适用于早期异位妊娠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例,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可以抑制胚胎细胞的增长,导致异位妊娠组织的吸收,患者应遵医嘱使用。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征象者以及异位妊娠有进展者等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如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