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每天15000次左右的原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心脏异常兴奋灶、生理性因素、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需要对因解决。
1.器质性心脏病
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异常,从而引发频发室性早搏。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2.心脏异常兴奋灶
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无基础性心脏病,但心脏其他部位存在异常兴奋灶,其反复放电可引起频发室性早搏。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早搏症状持续加重,可以考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以消除异常兴奋灶。
3.生理性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导致频发室性早搏。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主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的摄入;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改善心肺功能。
4.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低血镁等电解质紊乱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和自律性会发生改变,从而诱发频发室性早搏。对于电解质紊乱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需要及时纠正电解质失衡。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补钾、补镁等治疗,并定期复查电解质水平。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的食物摄入。
5.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如果怀疑是药物引起的频发室性早搏,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可以停用或替换引起早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评估早搏的改善情况。
总之,对于频发室性早搏,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因,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